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一生有两大高峰,政绩高峰在徐州,文学高峰在黄州。任徐州知州期间,建苏堤、抗洪水、寻石炭(煤炭),造福徐州百姓。在苏轼去世918年之际,让我们怀着对“贤守”苏轼的仰慕之情,共同穿越岁月的长河,探寻苏轼执政徐州的历史遗存。
抗洪 筑堤 建黄楼
熙宁十年(1077)春,四十二岁的苏轼在由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的赴任途中,接到皇帝的诰命,改知徐州。四月,他偕胞弟苏辙到徐州。还没有熟悉徐、泗方音,一场大水就自北向南,汹汹将至。据《黄楼赋》载“河(黄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鉅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当年水未至,苏轼便“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干草)”,堵塞城墙隙穴,加固城南堤防。洪水滚滚而来,他又“调急夫,发禁卒”,“衣亵履屦”,“庐于城上”,决心“与城存亡”。并喊出了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口号。
苏轼兴修水利图
知州亲临指挥,使徐州吏民坚定了抗洪决心。雨潇潇,水滔滔,洪水沿徐州城墙上涨了二丈八尺,而“民不恐”,“民不散”。苏轼站立城头,眺望北方,但见水势淫淫,汗漫千里,蔽川而下的幸存者散棲于林木丘陵之上。他又急派“习水者浮舟楫,载糗饵以济之”,使灾民免于饿死。七十余日甘苦共尝的抗洪斗争,新知州赢得了徐州民众的拥戴,“水既去,而民益亲”。
洪水退后,苏轼以徐州未来的安危为系,上奏朝廷,请增建徐州城墙及城外堤防。苏东坡又提出“筑堤防水,利在百世”的主张,继续带领民众筑起“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七百九十丈”的护城大堤。苏轼仍旧身体力行,“我当畚铲先黥髡,付君万指伐顽石,千锤雷动苍山根”。这些用顽石修筑的长堤,终于和苏轼的名字一样,历千年而不朽。
明天启四年(1624)黄河决口,水吞徐州。水退,徐州房舍尽没,平地激沙三至五米,苏堤仅露一脊。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乾隆二十三年(1758),苏堤两次加修,继续发挥着防洪护城作用。直到咸丰五年(1855),黄河重由山东入海,苏堤才算完成了抵御黄泛的历史使命。苏堤现仍可一观。据说,徐州市苏堤路的地基就是当年的苏堤。
元丰元年(1078年二月),在城东门建造黄楼,“垩以黄土” “黄楼高十丈,下建五丈旗。楚山(泛指徐州周围之山)以为城,泗水以为池。”黄楼之名取土能胜水之意。8月12日,黄楼建成,9月9日,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以楼镇水,寄托了苏轼制服水患、造福百姓的良好愿望。
徐州苏公塔
弟弟苏辙闻听黄楼建成,高兴地寄来了千言长赋《黄楼赋》,盛赞东坡治水经过及黄楼壮观景色。苏轼读罢,亲笔书写,将此赋镌刻成碑,并依照此赋内容,绘制了6赋黄楼盛景图。由于城坚堤固,黄水虽屡围徐州,但自宋神宗熙宁末年至明熹宗天启初年,徐州城基本保持了550余年的安定繁荣。
元丰二年(1079),苏轼改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徐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先是把他率众修筑的长堤命名为“苏堤”,后又在黄楼上建“东坡祠”,以纪念他的护城功绩。“黄楼香火会”每年一次,延续数百载,直到解放初期。明清两朝,黄楼经四次大修,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保持着临流耸立的镇河雄姿。遗憾的是后被拆毁。
徐州云龙山苏东坡雕像
1988年,徐州市政府于庆云桥东故黄河畔重建黄楼。外形上下两层,内为三层,歇山飞檐,琉璃金瓦,平台环绕,栏杆精致,巍峨高耸,秀美典雅。底层方砖铺地,中央立有《黄楼赋》碑。碑石宽2.44尺,厚1.57尺。2018年,再次整修了黄楼,在苏公岛上扩建了苏轼纪念馆。它不仅是抗洪保城济民的胜利象征,而且是苏轼在徐州执政为民的永恒丰碑。
黄楼
提起徐州人民对苏轼的怀念,在徐州人民中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当洪水围城、滔滔上涨之际,苏轼食不甘味,夜不暇寐,随兄赴任的苏小妹也忧虑万分。一夕,小妹得梦。梦见黄河赤龙至其室。小妹质问赤龙:“洪水何以不退?”赤龙和颜答道:“小姐如能光临水府,水自便退!”次日,苏小妹把梦情告诉哥哥,并表示要以身赴水,退洪救民。苏轼沉思良久,默然应允。苏小妹梳妆登城,纵身入水,水急退。
现徐州东北故黄河沿有一地方,名“下洪”,据说此地名就是由苏小妹故事而来。这个传说,纯属子虚。因为苏轼知徐并未携妹。又据《铜山志》载,徐州南关有“苏姑墓”,葬苏轼幼女。是否确凿,也尚无有力的佐证。但是这个传说,却生动地表现了徐州人民对苏轼筑堤护城的崇敬和怀念。
乞雨 寻煤 护铁矿
从政治倾向看,苏轼是较为保守的。但在为官上,苏轼还是清明务实的。他察民情,解民忧,确实做了不少好事。祈雨、找煤,就是他在徐州的善举。苏轼知徐,第一年遇大水,第二年(元丰元年)又遇大旱。“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苏轼《起伏龙行》),便是他对当时旱情的写照。为祈雨,苏轼率员步行20余里至三山石潭。祈雨时,把一个老虎头放入潭水中,焚香膜拜,祈求猛虎激怒水中蛟龙,使龙虎相搏,龙飞雨降。祈雨毕,苏轼作《起伏龙行》诗,诗云:
“何年白竹千钓弩,射杀南山雪毛虎?至今颅骨带霜牙,尚作四海毛虫祖……碧潭近在古城东,神物所蟠谁敢侮?赤龙白虎战明日,倒卷黄河作飞雨。”
同时,他因地制宜,看水源,修水库,以解决灌溉问题。他又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或许是上天感动于苏轼的爱民之心,不久天降喜雨,徐州的旱情基本缓解,丰收在望,农民欢喜鼓舞。苏轼再赴石潭举行盛大的谢雨仪式。
谢雨结束,苏轼走村访户,亲眼目睹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饱览了徐州农村的风光,他满怀深情写下了《浣溪沙》词五首。这五首是苏轼词作中的佳篇。其中有云:
“簌簌衣中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蒨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吟咏着这景美情浓的词章,我们可以想像到苏轼为民而喜的欢乐与欣慰。
苏轼首次成功开发徐州煤炭并用于冶铁,进一步建立了其名垂千秋的历史功绩。洪水过后,冬天来临,又值雨雪天气,以致千里禾麻一半空,居民炊饭取暖遇上了很大麻烦。许多民众为了得到干柴取暖,迎风冒雪四处奔走。以致腿脚冻裂。解决徐州居民所面临的烧柴问题,成为徐州知州苏轼的当务之急。
徐州苏公馆
苏轼决定为民解忧,他根据徐州的地理环境和已掌握的线索,便派人四处寻找石炭。在人民大众的配合下,查访者经过一年的努力,于1079年初,在徐州西南的白土镇,发现了储量可观、品质优良的煤矿。欣喜之余,苏轼即兴写下传诵千古的《石炭并引》。以生动而形象的笔触再现了寻煤、采煤、燃煤的过程。揭开了徐州开采煤炭的序幕。
石炭并引
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君不见:
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瑿万车炭。
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煤炭的发现,结束了徐州人民过去常年烧木材的时代。山林免于砍伐,滋生养息;煤炭的发现,进一步促进了当时已是全国著名冶铁基地利国监冶铁业的发展。北山的铁矿(利国驿铁矿)也可以用本地的煤炭作燃料冶炼,这对于提高冶铁质量,制造锐利的武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十月,苏轼在《徐州上皇帝书》中,专门谈到利国的铁矿业:
“州之东北七十余里,即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福乐,凡三十六治,治户皆大家,藏镪(银锭)百万……地既产精铁,而民皆善锻……数千人之(兵)仗,可以一夕具也”
可见利国生产能力之强。同时陈述利国监是国家的重要钢铁冶炼基地,盗贼猖狂,大案频发,危及京师,严重影响了兵器和生产工具的制造。苏轼建议实行治安联防,打破地域封锁,开放河北市场,促进利国冶铁发展,确保京城及其京东地区的安全。
苏轼在徐州任知州两年,时间虽短,但功绩卓著。他带领徐州军民抗洪灾、找煤炭的功绩将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