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年前,由于气候剧变,北方地区的动物们无法忍受严寒,开始往南方迁徙,外来者的入侵让原本生活安逸的“南方土著”——大熊猫深刻地体验了一把自然界食物竞争的激烈。由于抢不过北方来的大块头们,为了生存,大熊猫的祖先做出了一个“熊”生重大决定——改吃素,不仅改吃素,还选择了吃糙得一般动物都咽不下口的“素菜”——竹子……
有意思的是,虽说大熊猫改吃竹子已经很久了,但它们的牙齿和消化道仍然倔强地保持着食肉动物的特征,可谓是“吃肉的身子吃素的命”。
大熊猫不仅爪牙尖锐锋利有猛兽风范,肠道也不似一般食草类动物那样长。
“正宗”食草类动物的肠道都很长,羊的肠道大约是自己体长的25倍,这让它们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分解难以消化的食物,而大熊猫的肠道不仅只有自己体长的4到6倍,还缺乏擅长降解纤维的肠道菌群,这样的身体条件,让大熊猫吃起“素”来特别吃亏。
由于竹子是一种低营养低能量的食物,大熊猫每天吃进去的竹子仅有20%左右可以被身体吸收转化为能量,其余的几乎是以原样排出体外,于是,它们不得不“以量取胜”,通过进食大量的竹子保证生命活动的需要,所以我们看到大熊猫经常竹子不离口,好像永远都吃不饱的样子。
由于能量来之不易,为了“节约能源”,大熊猫会尽量减少自己的活动,能睡就不坐,能坐就不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大熊猫总是懒洋洋的根本原因。
大熊猫甚至“懒”得改变了基因。
科学家研究显示,大熊猫体内一个与甲状腺激素合成有关的基因发生了变化,它的甲状腺激素始终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低水平的甲状腺激素带来了低代谢率,即使熊猫处于运动中,其消耗的能量也仅有人类静止不动时候的一半,从这点来看,大熊猫简直是动物界出色的“节约能量小能手”!
所以说,大熊猫的“懒”并不是被圈养的安逸生活所导致的,相反,其实是百万年前因生存所迫而做出的“佛系”选择——咱抢不到肉吃,改吃素,少活动还不行吗?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红狐童书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授权
上“手机淘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