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金沙张氏墓祠 」
通州万达广场的正东,朝霞东路路北
有一座神秘的四合院,大家知道吗?
这里就是张謇家的祖宗祠堂——
张氏墓祠(用来供奉其祖先的地方)
-
张氏墓祠是近年来发现的
是张謇研究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
同时也揭开了张謇的祖籍地之谜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张謇的故事
金沙张氏墓祠的发现
位于通州金沙东五里庙瞿家园的张氏墓祠是黄为人于2005年6月18日发现后通过南通的媒体公布于众的。
△张公祠发现时的情景
追溯到历史,这块地方属于金沙的进鲜港村,这里的老百姓大都姓瞿(瞿家园)。乾隆年间,张謇的高祖(张元臣)从石港迁过来,他们一家是附近唯一姓张的。到了张謇祖父张朝彦这一代,由于他父母早亡,受人欺骗,赌博输掉田地和房产,后流落金沙镇被吴家招了女婿。
后来,张謇和张詧(张謇哥哥)兄弟在1922年把这里赎了回来,并于1924年5月建起了祠堂和初等小学。
△张謇日记的内容
张謇晚年,每年都会来这里上坟,祭祀祖先。(在张謇的日记中都有详细的记录)
祠堂是用来供奉张謇的高祖(张元臣)和曾祖(张文奎)的牌位,原来祖坟就在墓祠东南约100m处,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在50年代的时候被挖掉了。
张謇的祖先目前能追溯十一世(张启祥),在石港的西花园,具体地址无从考证,金沙这个张氏墓祠是目前找到的张謇最早的祖籍地了。
这里的建筑都是原汁原味民国风格,基本上未保持原样,这是目前张謇家族留下的唯一没有翻建的祠堂原件,被列为南通市文保单位。
△2006年南通电视台的《城市日历》报道
张氏墓祠的建筑并不辉煌,很简单的几间厢房和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就如同他在石碑中写道:“顺俗却辉煌”。(顺应乡间的风俗,没有把墓祠建造的那么富丽堂皇)
当时建张公祠用的砖头都是用的南通的旧城砖(南通1920年拆旧城的时候留下了的,当时价钱比较便宜)
张公祠建好了以后就招了当地的小学生,教育他们念书,也反映了张謇对教育的极大重视,也正因为有这个学校,张氏墓祠才得以保存至今。
张公祠朝东的这两间是张謇创办的学校,图中这两间教室在张謇的日记都是有记载的。
在该祠内开设了“私立张公祠元臣小学”,元臣是张謇的高祖(张元臣),因小学座落于当时的霞中村,该校解放后改为“霞中小学”,到80年代后期,因生源减少而关闭,后改为成人校,做了三年后不办了,于90年代初被关闭,这个地方无人打理,也就冷落了下来。
这里部分的梁和瓦是后来修缮的,但门砖甚至门锁都是原件。触碰一下门锁,感觉就回到了历史的长河里,看着这里的一切,就仿佛能看到张謇当时在这里思考的身影。
张謇,就是通州人
通州张氏的故事该从元末明初公元约1300年说起。当时,始迁祖张建自常熟来到通州躲避兵乱,后在金沙场西定居,开始了通州张氏家族在江海平原的繁衍生息。
△黄为人老师整理
根据黄为人老师整理张氏家族世系表,我们来聊一聊张謇的故事。当时,张謇的爷爷(张朝彦)由于赌博输掉了家产,后被人招去做了女婿(当时,有个在金沙开小瓷货店的栟茶人吴圣揆,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于是招张朝彦为赘婿)。所以张謇最开始叫:吴启元。
当时科举规定,"冷籍不得入试",而当时张謇是外姓,为了取得应试资格,于是就冒籍如皋人张育才(后被冒籍的那家人多次勒索和诽谤,张謇出于无奈,就去揭发自己并归籍自己的祖籍地通州,并把家谱修在了金西三姓街,再后来就写了《归籍记》,改名为张謇)所以,张謇这个名字是25岁后才有的,在这之前都叫吴启元)
张謇在15岁的时候,第一次乡试就中了秀才,但却多次没有中举。直到1885年张謇33岁时,中了第二名举人。
当时的金榜:第一名(状元)张謇
1894年,他41岁时被光绪点了状元。而后,张謇用自己后半生的实践昭示着:中国文人真正的蓬勃生命蕴藏着科举之外。
在民间有个传说,张謇是会试60名状元,其实这是一个误会。当时,60名只是张謇会试的成绩,之后还参加了复试,考了第10名,殿试考了第1名。(也就是状元)
张朝彦有子嗣后,于清嘉庆年间带着妻儿迁往西亭自立门户。而后不久,由于吴圣揆夫妇(张謇的外曾祖)离开金沙搬到海门常乐镇去了。后来,张彭年(张謇父亲)每月都要从西亭去常乐镇看望外祖父母,并于30岁后迁往海门常乐镇,而张謇就是生于海门常乐镇。(张謇14-18岁在西亭念书,在西亭生活过四五年)
而揭开张謇祖籍之谜的,正是这块张謇自己写的《夜墓祠二十六韵》石碑(石碑是2006年10月2日被黄为人发现的),这块石碑的发现意义非凡!
石碑上有235个字,记录着张謇的祖先从江南迁过来的一段历史,也介绍了张氏墓祠的作用,再次印证了张謇祖籍在通州金沙的事实。这也解开了困扰学界多年的张謇祖籍地之谜,是张謇研究的重大发现。
张具孺堂(具儒堂是张詧的堂号)这虽然是个残碑,但也很有价值,张氏的后代来这里看到了也是会认祖的。
张謇在顺天乡试朱卷,光绪乙酉科(1885年)中写道:“世居通州金沙场,迁居西亭场,侨居海门常乐镇”。包括他的图章都是“通州张謇之印”,很多资料都证实了张謇的祖籍确实是在通州金沙。
张謇在世时多次在不同场合,自述自己的籍贯和身世,1885年秋张謇参加应天府乡试,在《钦命四书诗题》中写道:“张謇,字季直一字处默,行四,咸丰癸丑年五月二十五日吉时生,江苏通州优贡生民籍……”;在《甲午恩科殿试策》中自述:“应殿试举人臣张謇,年三十七岁,江苏通州人……。
张謇,兼怀天下的士大夫
2020年11月,总书记视察南通,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情况。倡导学习张謇,称之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张謇 实业救国事迹
△大生纱厂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张謇萌生出实业救国的想法,而后创办了大生纱厂,并将工厂的部分利润投入教育、慈善等领域。
张謇在城市建设上的贡献
张謇不仅注重实业,对城市建设也做了很多贡献。南通气象台,南通更俗剧场,南通博物馆一座座拔地而起,南通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快速迈入到了现代社会。
张謇在教育上的贡献
△通州师范学校
△南通医学专门学校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上海海洋大学前身)
△江河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成立典礼
前排右八为张謇(1915年3月15日开校典礼合影)
而且张謇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晚清的时候兴办了许多学校,竟创建了370多所小学、6所中学和10所大学,这个数字无人出其右,为中国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1902年,张謇起了中国第一个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1905年开始,他和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江苏省南通中学前身)、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后合并为南通大学)、南通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吴淞水产专科学校(后两者皆为上海海洋大学前身)等一系列学校。
张謇在慈善上的贡献
△南通第一家养老院
△养老院的老人
△盲哑学校
△南通残废院
△残废院老人合影
△南通栖流所&南通济良所
但办学校,开交通、建公园、修水利、做慈善等都需要大笔的银两,到了1922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大生纱厂走向衰落。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
张謇在家乡南通铺开工业化、城镇化的一系列实践,成就了南通的“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是咱们通州的自豪,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黄为人老师简介
58岁,通州人
南通张謇研究中心干事
通州区张謇研究会理事
通州区政协委员
「 感谢张謇文化研究者:黄为人老师的指点及资料整理
」
【江海儿女都在读】
【点击阅读】骑单车上班的财政部副部长
【点击阅读】从大富豪啤酒到全国“唯一”的黄酒酒庄
【点击阅读】惊心动魄的上海第三机场-南通新机场诞生记
【点击阅读】南通这个小镇,已走出7位将军
江海儿女旅游小店,提供江浙沪等地精品美食度假内容。
↓ ↓ ↓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进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