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列表,列举了族裔意义上的华人,包括各国华人。[1]
目录
1 概要
2 获奖者
2.1 汉族
2.2 藏族
2.3 欧亚混血
3 被提名者
3.1 汉族
3.2 菲律宾华人
4 参见
5 注释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链接
概要
编辑
诺贝尔奖,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性奖励,其中的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首次颁发于1901年,经济学奖在1969年增设。迄今,世界上已有900个人或组织获得诺贝尔奖。1957年获得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是最早获奖的华人,屠呦呦则为首位华人女性得主。表列华人当中,包括12位汉族人[2]、1位藏族人、1位汉欧混血。
此外,历史上还有若干被提名人。伍连德193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
获奖者
编辑
汉族
编辑
获奖年
奖项
肖像
获奖者
生卒年
学历
获奖理由
出生
获奖时公民权
注释
1957年
物理学奖
杨振宁[a]
1922年10月1日—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士、硕士
芝加哥大学博士
对于宇称定律的透彻分析,导致关于基本粒子的重要发现。[3]
中华民国安徽省合肥县
中华民国[4][b]
获奖时仅具中华民国国籍,数年后取得美国国籍,为双重国籍。2017年,证实已于2015年4月1日放弃中华民国国籍和美国国籍,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1957年
物理学奖
李政道[c]
1926年11月24日—2024年8月4日
国立浙江大学肄业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肄业
芝加哥大学博士
对于宇称定律的透彻分析,导致关于基本粒子的重要发现。[3]
中华民国上海市
中华民国[4][b]
获奖时仅具中华民国国籍,但数年后取得美国国籍,为双重国籍。
1976年
物理学奖
丁肇中[d]
1936年1月27日—
台湾省立工学院大学一年级
密西根大学学士、博士
在发现一种新的重基本粒子中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6]
美国安阿伯
美国[7] 中华民国
出生于美国的丁肇中在台湾完成小学至大学一年级的教育。
1986年
化学奖
李远哲[e]
1936年11月19日—
国立台湾大学学士
国立清华大学硕士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
在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8]
日治台湾新竹市
美国[9] 中华民国
李远哲是第一位出生及成长于台湾的诺贝尔奖得主,获奖时具有美国国籍与中华民国国籍,1994年放弃美国国籍。
1997年
物理学奖
朱棣文[f]
1948年2月28日—
罗彻斯特大学学士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
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10]
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美国
1998年
物理学奖
崔琦[g]
1939年2月28日—
奥古斯塔纳学院学士
芝加哥大学博士
发现电子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成新的粒子——量子流体。[11]
中华民国河南省宝丰县
美国 中华民国
2000年
文学奖
高行健
1940年1月4日—
北京外国语学院学士
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12]
中华民国江西省赣县
法国
1997年归化法国,获奖时为法国公民。曾先后具有中华民国国籍(1940年-1949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1949年-1997年)。
2008年
化学奖
钱永健[h]
1952年2月1日—2016年8月24日
哈佛大学学士
剑桥大学博士
对绿色萤光蛋白的发现和研究。[13]
美国纽约市
美国
2009年
物理学奖
高锟[i]
1933年11月4日—2018年9月23日
伦敦大学学院学士、博士
在纤维中传送光以达成光纤通讯的开拓成就。[14]
中华民国上海市
美国 英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15]
获奖时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居民且具有美国国籍和英国国籍,为事实上的多重国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及其在香港特区的特别解释[16],高锟为中国公民。[需要解释]
2010年
和平奖
刘晓波
1955年12月28日—2017年7月13日
吉林大学学士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博士
长期以来以非暴力方式在中国争取基本人权。[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长春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首位获得诺贝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对刘晓波获奖不满。
2012年
文学奖
莫言
1955年2月17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学士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
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结合了民间传说、历史和当代。[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胶州专区高密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5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j]
1930年12月30日—
北京医学院学士
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19]
中华民国宁波市鄞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藏族
编辑
获奖年
肖像
获奖者
奖项
生卒年
获奖时公民权
出生地
获奖成就
1989年
丹增嘉措
和平奖
1935年7月6日—
无国籍(有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青海省西宁县红崖村[k][20]
以宽容、相互尊重为基础,通过和解协商的途径,保护西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藏人。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上显示其出生地为西藏(Tibet),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奖时居留资格(Residence)为印度[21]。
在法律意义上,达赖喇嘛在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西藏之后,1959年流亡印度之前,可认为其拥有中国国籍,也参加了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至今中国政府未明确声明剥夺或不承认达赖喇嘛的中国国籍,达赖喇嘛也未明确声明放弃中国国籍。但是流亡印度至今期间(包括1989年获诺贝尔奖当时),达赖喇嘛为难民身份,持一种印度政府颁发给西藏政治难民的身份和旅行证件,可在国际旅行时当做护照的替代品使用[22][23][24][25]。
在达赖喇嘛自己的意愿方面,1970年代达赖喇嘛主张“大藏区真正的自治”;1988年6月5日在欧洲议会上达赖喇嘛主张西藏和中国政府联盟的民主自治政体,在非政治领域自治,外交交给中国政府,中国可在西藏留有少数防卫性军事设施[26];2008年他再次强调虽谋求西藏自治,但主张西藏的外交和国防交给中国政府[27]。2010年9月20日达赖喇嘛表示有信心持中国护照重返西藏,一再强调其并没有将西藏从中国分离的野心[28]。
欧亚混血
编辑
获奖年
肖像
获奖者
奖项
生卒年
获奖时公民权
出生地
获奖成就
注释
2024年
杰米斯·哈萨比斯[l]
化学奖
1976年7月27日—
英国
伦敦
身为DeepMindCEO,其参与开发的AI分析工具AlphaFold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具有重大贡献
新加坡华人与希腊裔混血
被提名者
编辑
以下均据官方数据。
汉族
编辑
被提名年
肖像
获提名者
奖项
生卒年
被提名时公民权
提名成就
提名者
1935年
伍连德[30]
生理学或医学奖
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
英国 中华民国 [m]
关于肺鼠疫的工作,特别是发现了蒙古旱獭在其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
嘉惠霖(英语:William Warder Cadbury)
1939年、1957年
胡适[31]
文学奖
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
中华民国
斯文·赫定(1939年)
香港中文笔会(1957年)
1940年、1950年、1970年、1972年
林语堂[32]
文学奖
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
中华民国
赛珍珠(1940年、1950年)
斯文·赫定(1940年)
中华民国笔会(1970年)
姚朋(1972年)
1949年、1952年[n]
李卓皓
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3年4月21日—1987年11月28日
中华民国 美国
垂体激素的分离和研究。(1949年)
富勒·奥尔布赖特(英语:Fuller Albright)(1949年)
奥斯卡·卢克(1952年)
1950年、1951年、1953年、1956年、1958年、1959年、1961年、1963年、1967年
李卓皓[33]
化学奖
1913年4月21日—1987年11月28日
中华民国 美国
威廉·吉奥克(1950年、1951年、1953年、1956年、1958年、1959年、1961年、1963年、1967年)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1950年)
1957年*
杨振宁[34]
物理学奖
1922年10月1日—
中华民国
1957年*
李政道[35]
物理学奖
1926年11月24日—2024年8月4日
中华民国
1958年、1959年[o]、1960年[p]、1964年[q]、1965年[r]、1968年、1970年[s]
吴健雄[36]
物理学奖
1912年5月31日—1997年2月16日
美国
波利卡普·库施(1958年)
威利斯·兰姆(1958年)
J·罗塞尔(1959年)
戴维·H·弗里施(1960年)
赫维希·朔佩尔(1964年)
埃米利奥·塞格雷(1964年、1965年)
内山龙雄(日语:内山龍雄)(1968年)
H·森永(1970年)
U·汉瑟(1970年)
费萨·古尔塞(英语:Feza Gürsey)(1970年)
1963年
潘福和[37]
和平奖
不详
英属香港
因其作品而被提名。他的《幸福真理:核子太空时代唯一正确的思想》一书是对确保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实际而具体的贡献。
林仲达[t]
1968年
晏阳初[39]
和平奖
1890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
中华民国
因为他毕生致力于为困扰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的共同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使他们能够实现其巨大的人类潜力,最终使他们自己和全人类受益。他以最有效的方式为加强世界和平的基础做出了贡献。
阿道夫·莫利纳·奥兰特斯(西班牙语:Adolfo Molina Orantes)
1971年
史接云[u][41]
文学奖
1926年—1983年
比利时
艾蒂安·拉莫特
1973年
蒋彝[42]
文学奖
1903年5月19日—1977年10月26日
美国
罗香林
1973年
徐𬣙[43]
文学奖
1908年11月11日—1980年10月5日
英国
李秋生[v]
1974年
陈敏华[44]
文学奖
1934年—
中华民国
Emeterio Barcelón Barceló-Soriano (1897–1978)
菲律宾华人
编辑
被提名年
肖像
获提名者
奖项
生卒年
被提名时公民权
提名成就
提名者
1973年
高子泉(英语:Marcelo Nubla)[45]
和平奖
1898年9月12日—1985年11月12日
菲律宾
何塞·罗伊(英语:Jose Roy)
参见
编辑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与诺贝尔奖
华人沃尔夫奖得主列表
普立兹小说奖
注释
编辑
^ 与李政道共同获得
^ 2.0 2.1 瑞典已于1950年与中华民国断交,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基于一个中国原则,瑞典曾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韩念龙参加颁奖典礼[5]。
^ 与杨振宁共同获得
^ 与伯顿·里克特共同获得
^ 与达德利·赫施巴赫、约翰·查尔斯·波拉尼共同获得
^ 与克洛德·科恩-塔诺季、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共同获得
^ 与罗伯特·劳夫林、霍斯特·施特默共同获得
^ 与下村脩、马丁·查尔菲共同获得
^ 被单独授予该年物理学奖的二分之一,其馀二分之一由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共同获得
^ 被单独授予该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二分之一,其馀二分之一由威廉·塞西尔·坎贝尔和大村智共同获得
^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The Nobel Peace Prize 1989指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出生于藏区。青海省于1928年由中华民国政府设立,红崖从此成为该省的一个村,该村现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石灰窑回族乡。
^ 哈萨比斯的母亲为新加坡华人。据其自述:"I am half Chinese and when I was younger I looked full Chinese."[29]
^ 根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伍连德国家为中国(CHINA)。伍连德出生在国外,接受的是外国的教育,终生拥有英国国籍,但是根据晚清颁布的《大清国籍条例》及民国早期的“国籍法”,清政府和民国实行的是“父系血统主义”原则,即海外华侨只要父系有中国血统,就能世代拥有中国国籍。这也使得当时很多华侨在事实上拥有“双重国籍”,因此,不排除伍连德也有中国国籍。
^ 两次提名均同美国科学家Herbert McLean Evans(英语:Herbert McLean Evans)一并获得
^ 同利昂·莱德曼一并获得,莱德曼之后荣获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同另外七位科学家一并获得,位列第六,被提名者还包括该奖1963年得主尤金·维格纳、1965年得主理查德·费曼和朱利安·施温格等
^ 其中一份由埃米利奥·塞格雷递交的提名中,同查尔斯·汤斯一同获得,汤斯获得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同布鲁诺·罗西、理查德·费曼、默里·盖尔曼一并获得,费曼荣获当年物理学奖,盖尔曼之后荣获1969年物理学奖
^ 在三份提名中,分别同Maurice Goldhaber(英语:Maurice Goldhaber)、维克托·魏斯科普夫、詹姆斯·克罗宁和瓦尔·菲奇一同获得,克罗宁和菲奇获得1980年物理学奖
^ 林仲达先生,瑞安县城人,瑞安林氏。早岁负笈北京大学,毕业后任平阳郑楼师范学校教席。抗战胜利,南下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后任香港珠海书院教育系教授兼主任。[38]
^ 鲁汶天主教大学 (法语)教授(中国文化)[40]
^ 时任香港中文笔会会长
参考文献
编辑
^ Chronological list of All Nobel Laureates on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Nobel Prize committee.. [201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5).
^ 華裔諾貝爾獎得主 已有11人 - 中時電子報. [2014-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7).
^ 3.0 3.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7.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5).
^ 4.0 4.1 Country: China. Physics 1957 (by Internet Archive)
^ 中国首个诺奖为何冷处理,杨李当时是否中国籍?. 财新. [2020-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6.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2).
^ Country: USA. Physics 1976 (by Internet Archive)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86.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Country: USA. Chemistry 1986 (by Internet Archive)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7.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8.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6).
^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00.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8.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5).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9.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3).
^ 科学网—高锟教授的国籍: 中国、英国还是美国? - 刘全慧的博文. wap.sciencenet.cn. [2025-02-07].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 入境事務處. www.immd.gov.hk. [2022-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0).
^ The Nobel Prize in Peace 2010.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8).
^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5. Nobel Foundation. [22 Dec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3).
^ 探访达赖喇嘛出生地青海红崖村. 环球时报. 2009-03-09 [2014-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1).
^ The 14th Dalai Lama.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7).
^ India: Information on whether the Indian government issues documents to Tibetan refugees in India to travel abroad and, if so, what type of documents; information on the issue and renewal procedures outside India and on the rights of Tibetan refugees in India to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and to re-entry after visiting abroad. 加拿大移民难民局,联合国难民署. 1994年12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20日).
^ H. Knox Thames. India's Failure to Adequately Protect Refugees. [201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4).
^ Tibetan Refugees in India Declining Sympathies, Diminishing Rights. 30 April 2008 [201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13).
^ 流亡的實況:德蘭莎拉. 2009-07-28 [201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4).
^ 達賴喇嘛在歐洲議會的演說. 1988年6月15日 [201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1月8日).
^ 达赖喇嘛:“这要取决于我的头儿 – 中国政府”. 德国之声中文网. 2008-05-09 [201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4).
^ 达赖喇嘛:有信心持中国护照重返西藏. 法广华语. 2010年9月20日 [201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2).
^ Matthew Syed. Demis Hassabis interview: the kid from the comp who founded DeepMind and cracked a mighty riddle of science. the times.
^ Nomination archive. [202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 Nomination archive. [202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5).
^ Nomination archive. [202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 Nomination archive. [202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 Nomination archive. [202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 Nomination archive. [202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 Nomination archive. [202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 Nomination archive. [202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 杨勇. 「温州學人在香港」 伍叔儻·林仲達 陳次甫·王書林. 温州会刊. 1991-02-10, 7 (1): 31–32.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 Nomination archive. [2023-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1).
^ Shih, Robert - UCLouvain _ Archives. [2023-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 Nomination archive. [2023-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 Nobelarkivet-1973 (PDF). svenskaakademien.se. [2 January 20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1-10).
^ Nobelarkivet-1973 (PDF). svenskaakademien.se. [2 January 20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1-10).
^ Nobelarkivet–1974 (PDF). svenskaakademien: 2. January 2025 [3 January 2025] (Swedish). 引文格式1维护:未识别语文类型 (link)
^ Skanna arkiver - Arkivverket. media.digitalarkivet.no. [2024-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1) (挪威语).
外部链接
编辑
(中文)诺贝尔奖及我国科学发展相关的故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汉字文化圈主题 中国主题 人物主题